top of page

到底要做寬的還是窄的-關於伏地挺身你不知道的事|肌力與體能

作家相片: 秉樸 吳秉樸 吳

已更新:2024年3月11日

在經過最後兩個月的大專暑期軍事訓練役之後,杯尼終於在8月21日結訓退伍了!在這兩個月裡,每天的生活當中其實有滿多空檔可以閱讀自己有興趣的內容,這個暑假的目標就是衝NSCA-CPT的健身執照,雖然目前還沒安排考試時間,不過近期應該會去報名了。等到自己確定考上之後再來跟大家分享考試心得~

在當兵的兩個月中,由於所在的單位並沒有充分的訓練器材,因此運動時間通常都是在集合場進行一些自體體重的訓練,其中當然少不了伏地挺身,有趣的是,班長常常在做完一組之後,就要求大家進行其他類型伏地挺身的變化,將雙手間的距離加大、縮短,在運動的過程中能明顯的感受到不同的寬度好像對於肌群的使用有些許的影響,於是今天想帶大家來一起看看關於不同變化的伏地挺身對於肌群使用或是承重比例有什麼不同的影響。

(伏地挺身 Push-up)

伏地挺身的特色

首先要先來介紹伏地挺身的特色,當然不得不提到他有著閉鎖動力鏈的特性,也就是身體遠端固定,近端移動,相較於與他動作相似,卻是開放鏈的動作臥推,伏地挺身對於軀幹穩定的需求更大,也能促進各關節的共同收縮(co-contraction)來達到穩定關節的目的,因此這樣的訓練常常在肩關節的復健訓練中使用。


(臥推 Bench press)


上下肢在不同高度的起始位置下對於地面反作用力的影響

那麽呈上一段講的,伏地挺身既然會在復健當中使用,那萬一病人是一位沒有足夠身體能力完成正常的伏地挺身怎麼辦?大家回想看看小時候上體育課的時,若力氣不足夠完成正常伏地挺身的話,是不是會修正成膝蓋彎曲後跪在地上,腳踝交疊的方式進行。那你知道到底能夠減少多大的負荷嗎?

2011年時,William P. Ebben與其他學者進行了一個在不同的情況下完成伏地挺身進行力學的研究,他受測者在將上下肢抬起不同高度時(30.48cm,60.96cm)、膝蓋彎曲時、以及完全不變的狀況下透過力板去研究在過程中最大的地面對於手掌的反作用力。



這邊可能有人會困惑:


會不會大家做伏地挺身的速度不同而影響到力板的量測呢?


針對這個問題,在這個實驗也做相對應的控制及研究,第一,伏地挺身的速度也被限制在202的節奏(2秒離心,2秒向心)已經盡可能避免因為速度不同而產生更大的誤差。


除此之外由於受測者的性別、身高並非一致、但實驗也有進行比對後發現,身高與性別對於地面反作用力的比例並沒有顯著的影響。

(最大地面反作用力與不同肢段抬高後之關係)


從這張圖就能明顯得知在:
雙手抬高60.96公分時:雙手大約乘載41%的體重
雙手抬高30.48公分時:雙手大約乘載55%體重
雙手雙腳等高時:雙手大約乘載64%體重
雙腳抬高30.48公分:雙手大約乘載70%體重
雙腳抬高60.96公分:雙手大約乘載74%體重
膝蓋彎曲腳踝交疊時:雙手大約乘載49%體重


從這樣的結果我們大概能知道幾件事,當腳放置的位置比手高時,雙腳與雙手相差的位置越高,強度就越高,這樣的資訊能幫助我們在幫病人或是肌力不足的進行復健或是肌力訓練時能夠有可參考的強度去做調整,



雙手間的寬度對於肌群使用的影響

介紹完不同高度下對於強度的影響之後,接著我們來看看伏地挺身時雙手間的寬度不同的對於肌群使用的影響有什麼差別吧!


在這個實驗裡,實驗者將正常寬度設定在兩肩峰的距離為100%,寬距與窄距分別設定在原長度的1.5倍與0.5倍。在經過簡單的熱身後,受測者必須在三種不同的寬度下完成各9下伏地挺身,除此之外,實驗只取第三下到第四下的數據以避免代償或是對動作適應時所造成的誤差。至於肌肉的使用則是透過表面肌電圖來監測三角肌(Deltoid)、胸小肌(Pectoralis minor)、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前鋸肌(Serratus anterior)、肱二頭肌(Biceps brachii)、肱三頭肌(Triceps brachii)、與脊下肌(Infraspinatus)的激活程度。


研究結果發現,當雙手寬度較窄時,肱三頭肌、胸小肌、脊下肌的活動量明顯比其他兩個動作大,而雙手寬度在最大的時候,前鋸肌的活動量明顯比其他兩個寬度來得大。至於在身材上大家叫強調的胸大肌活動量則是在正常寬度與窄距時較寬距大。


杯尼自己覺得這篇研究可惜的地方在於沒有監測肩帶關節(Shoulder girdle)、肘關節、腕關節的角度變化,不然就能夠更有邏輯地去解釋為何肌肉使用的情況會有所不同。杯尼在實際進行不同寬度的伏地挺身時,窄距明顯感覺到肘關節彎曲的角度比其他兩個來得大,而寬距下則是感覺到肩胛胸廓關節有更多的活動。


伏地挺身與物理治療

在許多有肩膀問題的個案當中,肩胛骨的穩定一直都是許多患者需要加強的部分,除了下斜方肌(Lower part of Trapezius muscle)之外,長胸神經所支配的前鋸肌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前鋸肌無力最常見的指標之一就是翼狀肩胛(Winging scapula)。至於訓練前鋸肌的方式就不得不提到與這次主題相關的伏地挺身了!由於在伏地挺身的向心期(Concentric phase)需要肩胛前突的動作,因此通常會請患者在四足跪(All-four)的姿勢下進行肩胛骨前突與縮回的動作稱為Push-up plus.這樣就能訓練到我們的前鋸肌喔!在這邊附上影片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動作!




參考文獻與資料:

1.W. P. Ebben et al.,2011

2.Y. S. Kim et al.,2016


”以上純屬個人經驗分享,非醫療或訓練相關建議“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歡迎追蹤我的粉專:





992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