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空架雪車的肌力與體能訓練,接著這篇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在雪橇運動中常見的運動傷害,事實上在冬季奧運當中,受傷發生率最高的運動即是雪橇運動,那關於這項運動常見的傷害,無論是Luge,Bobsleigh或是Skeleton,大家應該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頭部傷害吧!(相信各位看到那酷酷的安全帽就知道)
說到頭部傷害,就不得不提到腦震盪,腦震盪的原因是因為頭部受力之後,造成腦部的劇烈搖晃導致腦細胞無法正常活動所產生暈眩,嘔吐,平衡不良等症狀,嚴重的話可能會對生命造成威脅。這次杯尼為大家找到了一篇關於雪橇運動的系統性回顧的文獻,並且邀請前中華隊空架雪車隊長兼隨隊物理治療師的孟慶翔學長,以及中華隊空架雪車國手江俊弘跟我們分享他們的實際經驗!
不單單只有撞擊
除了直接撞擊之外,在雪橇運動當中,還隱藏著許多機制都有可能造成腦震盪,其中包含路面的不平整、雪橇受損又或者是彎道等等,即便這些微小的受力,一但數量累積上去,也可能對腦部造成巨大傷害,在2014年時,加拿大奧運隊的Duff Gibson便執行了一天訓練不超過三次的規定,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指出此上限的由來),同時也有統計研究顯示,訓練量的大小確實與腦震盪症狀的出現也有極大的關係。
還有由於地形的關係,每個賽道的彎道數量、程度都不盡相同,對於選手來說當然難易度也就不同,例如像孟慶翔物理治療師就提到:在溫哥華的Whistler賽道的難度就極高,同時選手經驗也會影響受傷的機率,在文獻中提到加拿大的whistler賽道的安全審核報告當中,參賽者如果有訓練超過150趟以上,受傷的風險就會大幅下降。
(加拿大的Whistler 賽道,圖片取自IBSF官網)
那要如何預防呢?
在這裡我們會根據文獻中的分類一一為各位介紹,我們會以選手、雪橇、環境因素三個面向去做討論,並介紹關於選手以及隨隊物理治療師的經驗和大家分享。
關於選手本身
有研究顯示選手對於賽道的熟悉度能夠降低受傷發生的機率,在雪橇運動當中通常會執行所謂的"Track Run",也就是會實際走一遍賽道,確認在哪邊會遇到轉彎、上升或是下降,以便選手即教練規劃好相關的戰術應對,除此之外脖子的肌力也扮演著穩定頭部相當重要的角色,你知道嗎,在Luge或是Skeleton的賽事當中,在遇到彎道時,頸部肌肉最大需要承受地心引力五倍的加速度(也就是5G),簡單來說就是五顆頭的重量所造成的力矩。
關於雪橇和安全帽
雪橇以及頭盔在傷害的預防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文獻中提到了在賽道中增加防撞措施,以及在安全帽中加上氣墊能夠降低對於頭部的衝擊力,另外在Bobsleigh當中,通常最容易撞到頭的機制就是翻車了,為了避免直接撞擊,在雪橇上會裝上可縮回式的壓克力板以保護頭部。通常在比賽中若雪橇選手遇到載具失控時,如果是Bobsleigh的話,選手可以躲進座艙裡面,而對於Luge或是Skeleton的選手來說,就必須考量是否需要「棄車保帥」,然而賽道當中並非只是平面的一直線,有高有低的賽道極有可能在拋棄雪橇之後慢慢減速又再度滑了回來,導致二度受傷。
關於比賽環境
在比賽現場除了需要有醫事人員以外,管理賽道的技術人員也應該將場地的品質維護到最好,一旦比賽有意外發生時,技術人員也應該把賽道所剝落下的殘骸移除,並且重新磨過一遍,在比賽過後,醫事人員也應該要進行快速評估避免疏忽而拖延就醫的時間。
那你聽過Sled Head 嗎?那是什麼?
在1986年一篇敘述性報告指出,在許多Luge的選手都出現類似頭痛的症狀,可能和賽道的平整度或是訓練量有關,有些頭痛只存在幾分鐘症狀就消失,但有些卻持續了幾天,根據痛的種類又分為抽痛以及固定的疼痛,然而在這些選手當中並觀察到其他一致的症狀,因此需要更多調查及研究來全面性的解釋這種狀況。
江俊弘選手經驗談:
這次訪問了今年剛在亞錦賽奪牌的江俊弘選手分享關於在比賽或是練習當中的經驗,他提到,在練習過後有時會有頭暈頭痛或是頸部痠痛的現象(即便訓練過程中沒有發生任何碰撞或是翻車的情況),不過頭痛並非持續性的劇烈疼痛而是因為頸部肌肉緊繃所造成的不適感。
(下排中間為江俊弘選手,照片由江俊弘選手提供)
對於預防傷害以及比賽的準備,通常比賽前的一週會有三到五天且一天兩趟的練習以適應比賽的場地,除此之外,意象訓練也是此運動最重要的訓練環節之一,在短短的一天當中,選手可能就會做到20~30趟的意象訓練,意象訓練通常會在休息的時候進行,選手會趴在雪車上閉上眼睛開始想像從比賽的起跑跳上車、第一個彎道、上下坡,直到終點全程冥想一遍,同時會配合碼表計時,準確度高達與最終成績相差正負3秒。
雖然做好萬全的準備,然而就如在上面文章提到的,選手經驗也是影響受傷風險的一大要素之一,在江俊弘選手的生涯當中就有一次因為翻車導致昏迷六小時,並且花了一週才重新回到賽道上訓練。
孟慶翔治療師經驗談:
(圖左、彭林煒 圖中、孟慶翔 圖右、江俊弘,照片由孟慶翔治療師提供)
這次同時也訪問到隨隊的孟慶翔物理治療師關於傷害預防與處理的問題,在賽前的熱身會進行全身的動態伸展、馬克操,並視情況進行頸椎不同活動方向的等長收縮。然而他也提到,每位選手都有他們自己固定的熱身方式,加上隨隊時可能還需要幫忙拍攝影片,並不會隨時都在選手身邊。
至於隨隊的準備,主要就是了解比賽規則、防護器材、選手需求,以及與上一位治療師討論隨隊經驗。大多數選手的受傷都屬於撞挫傷,預防的部分可能就只能在衣服當中內裝防撞泡棉,而最常需要的技能就是處理傷口與包紮。
如果想瞭解更多和空架雪車選手的日常或是相關資訊也歡迎追蹤以下帳號:
(照片由孟慶翔治療師提供)
再次特別感謝:
孟慶翔物理治療師、江俊弘選手
參考資料及文獻:
1.McCradden, M. D., & Cusimano, M. D. (2018).
2.孟慶翔物理治療師、江俊弘選手訪談
慶翔也是我透過節目有機會認識到的優秀治療師,謝謝Benny的分享,我之前帶了一兩位Bobsleigh的美國奧運選手,但在脖子的控制和操控上我未曾想過,這篇讓我學到很多。
有選手及治療師的採訪好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