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哪些方法能夠監控或管理運動員的負荷量呢?|運動醫學|運動科學

已更新:3月11日

造成運動員的受傷導致無法上場可能有多種原因(這邊要特別強調無法上場,這是判斷受傷狀況很重要的指標),但大多數都脫離不了嚴重的過度負荷(一般的過度負荷常常被拿來當作運動訓練量的目標),而運動員負荷量的監控一直以來都是運動醫學上很重要的議題,今天杯尼就帶大家來看看運動負荷究竟有哪些層面需要評估,又有什麼工具能夠協助我們更精準的判斷運動員的負荷量呢?



在開始之前

在這次的主題開始之前,想先跟各位介紹一位在應用運動科學具有相當地位的大師---Tim Gabbett. 之所以要介紹他就是除了他曾經在奧運代表隊以及不同職業隊的工作經驗,對於運動員的負荷管理與表現所貢獻的論文就高達300多篇,同時,也在多場國際會議上台演講、報告400多次,同時具有應用運動科學及人體生理學博士的他,又對負荷管理這麼有貢獻的一位人物非常值得大家認識,自己個人也希望有機會能現場聽到他演講這部分的內容。


(via Gabbett Performance)

訓練負荷是什麼

這個問題,可以讓我們先思考看看運動的目的是什麼,運動的目的就是透過外界的刺激,來達到生理上的適應與變化,無論是肌肉、神經、內分泌或是心肺功能都會因為足夠的壓力而導致身體必須做出改變面對更大的挑戰!

從上述的描述得知,我們在乎的是外界刺激與生理適應的關係,Gabbett與其他幾位學者在英國運動醫學期刊上發表了下面這張矩陣,在圖中,我們先看到橫縱軸的部分,運動的負荷可以分為外負荷(External Training Load)和內負荷(Internal Training Load),其中外負荷指的是外界給的刺激,又或是大家熟知的訓練量(Training Volume),他可以是阻力訓練中的組數x次數,也可以是跑步的總距離等。而內負荷則是指生理上的適應或變化,例如心跳、血壓、疲勞程度或是自覺用力指數x運動總時間等。

而針對不同生理適應的情況能夠對在為運動員設計課表時做不同的調整,例如圖中的Positive adaption,就是只在外負荷量高時,運動員運動時卻表現得很輕鬆,絲毫不費力,這就代表生理目前是正向的適應,但如果訓練量不高同時內負荷也較低時,代表訓練量可以提高。

當然除了這個方法去判斷運動員是否需要增加或是降低訓練負荷之外,美國肌力與體能協會(NSCA)也有提出針對阻力運動訓練中強度的提升可以參考“2 for 2 rules”(根據該動作是否能在連續兩次課表當中的最後一組執行比原本多兩下,來判定是否能夠增加負荷。)來確認是否能夠提升強度。



為何NBA球員版的衣服上都有個神奇小口袋---Tracking System

不知道喜歡打籃球的朋友們有沒有在蒐集這種球員版的衣物,如果有的話,你可能會在上面發現與一般機能衣物太一樣的設計,像下圖這張是NBA球員版的內搭衣,就能發現在胸口的位置有一個小口袋的設計,而這個設計正式拿來置放監控訓練負荷裝置的地方。至於這個監控裝置究竟偵測哪些數據呢?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與一般運動手表監測的生理數據,但事實上,這遠比你想像的更多。

(Via Catapult)


在上一節我們提到了外負荷,在某些以跑動為主的運動當中,在層級較高的賽場或是團隊訓練當中,常常會使用追蹤系統(Tracking system)來監控運動員的外負荷,追蹤系統包含了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透過太空衛星定位追蹤球員的位移等參數)、LPS(Local Positioning System,透過室內衛星追蹤球員參數,較適合用在室內且範圍較小的運動) 、Optical tracking system(利用攝影捕捉球員的移動狀況)等,我們可以根據不同運動的特性去特別設定我們所想要搜集的參數,常見的參數例如快速跑動的總時間、加減速的次數、變換方向的參數等。透過這些科學能夠輔助我們更精準的監測選手的負荷,並給出更客觀的判斷。


(Optical tracking system)


(追蹤系統可監測的參數,Via Tracking Systems in Team Sports: A Narrative Review of Applications of the Data and Sport Specific Analysis

關於分析,對於ACWR應用的補充

這部分我想針對上次在回場運動物理治療共識會議當中所提到的急性與慢性的負荷比值(Acute:Chornic Work Ratio, ACWR)來多作補充,剛好這次找到了負荷監控的共識文獻,裡面就更仔細的說明這項方法的應用,大家可以配合下圖當作參考,首先上次所提到的,負荷量指的是約該時段內的平均負荷量,但由於單純的平均值無法考慮到近期訓練項是否大增或是疲勞所帶來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越近期的訓練量所影響的會越大,因此也有學者建議使用指數加權平均來取得負荷是更具有效度的方式。

至於ACWR常用於預防傷害的發生,從這張圖可以看到若急性慢性的比值在0.8~1.3之間,受傷的風險較低,但倘若超過了1.5則會增加受傷的風險,但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小於0.8可能也會造成受傷風險的增加,這也告訴我們在一定的競爭水平下,並不是比值越低受傷風險就越小。

(Via Monitoring Athlete Training Loads: Consensus Statement





參考資料與文獻:

  1. Bourdon, Pitre C et al. “Monitoring Athlete Training Loads: Consensus Stat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vol. 12,Suppl 2 (2017): S2161-S2170. doi:10.1123/IJSPP.2017-0208

  2. Torres-Ronda, Lorena et al. “Tracking Systems in Team Sports: A Narrative Review of Applications of the Data and Sport Specific Analysis.” Sports medicine - open vol. 8,1 15. 25 Jan. 2022, doi:10.1186/s40798-022-00408-z



”以上純屬個人經驗分享,非醫療或訓練相關建議“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歡迎追蹤我的粉專:




48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