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秉樸 吳

關於籃球的場上回場連續模型(Control-Chaos Continuum),以及何謂回場肌力診斷?|運動醫學

已更新:2024年3月11日

繼上次介紹回場共識會議之後,不知道大家對於回場有沒有進一步認識呢?在上篇文章內容中有提到Biopsychosocial,StARRT模型等等,這次要帶大家來看的是關於菁英運動員的回場參考模型:控制-混亂連續模型(Control-Chaos Continnum,CCC).不過由於這次的圖片大多是用手機掃描呈現的,不清楚的地方再請大家多多擔待。那麼就來進入今天的主題吧!



關於Control-Chaos Continuum與回場

原始的 Control-Chaos Continuum(以下簡稱CCC)是在英國超級足球聯賽透過GPS定位(監測訓練總距離,平均移動速度,變換方向等參數),量化運動負荷的方式回推受傷前的在比賽或是練習的負荷量當作目標配合該受傷可能需要的時間所發展出的一份指引,主要是針對球員受傷之後,在場上陸續從高控制(High control)階段(建立對於比賽的體能需求)漸漸進步到高混亂(High chaos)階段(與實際比賽相似的情況)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模型是對於在運動場上的復健指引,而非從完全無身體功能開始復健,從下面這張圖就能了解到這個模型主要是能幫助我們讓球員從Return to participatin進步至Return to sport:


肌力、爆發力診斷是什麼?

當初看到這個名詞的時候有點納悶,在學校好像也很少提到,因為在系上學到檢測肌力的方法主要都是以徒手肌力測試(MMT)為主,頂多在很久以前有讀到一篇文獻有提及老人下肢的RTD(Rate of Torque,是透過Dynamometry取得數據)與跌倒機率的關係。不過對於運動員來說,比賽的體能需求並非透過徒手肌力檢測就能確認,有些使用力板(Force platform)、Load cell或是Nordbord等儀器測量神經肌肉的表現。

那麼主要會測哪些項目呢?有等長肌力、動態肌力、動態跳躍落地、上肢動態測試。不同的儀器能夠測試到不同的運動表現參數,例如等長肌力中的力量產生速度(RFD)、最大力量可以透過力板、Load cell等得到結果,Nordbord則會拿來使用測量最大離心肌力。

至於評估的部分,可以比較傷側與患側得差異(兩邊同時發力的結果或是各自發力的結果)或是同側與受傷前的比較。


(Nordbord 測量腿後肌離心最大肌力的影片)

籃球版的Control-Chaos Continuum

原始版的CCC是建立在GPS監控訓練或是比賽的負荷數據下所定義出的參考指引,但由於NBA有明文禁止在比賽當中使用穿戴式裝置,因此只能參考練習時所蒐集到的數據,不過針對跳躍與落地的負荷並沒有一個精確的參考值。在進行場上復健時,可以透過LPS(與GPS相似,不過是用在室內的),來監控幾項關於跑步的數據(跑步總距離、加減速的次數與強度等等)以及生理數據(心跳、呼吸速率等)以當作可以進步的參考依據。

除此之外,對於不同的受傷部位,本篇文獻也有提及可以使用不同的肌力或爆發力診斷當作參考依據,我個人覺得這對於補足原本缺乏跳躍負荷參考數據很有幫助。



(不同部位受傷後針對回場復健肌力爆發力診斷依據的參考)


籃球版的CCC分為五期(與原始版的一樣),每一期所注重的點都不太一樣,但重點是Progression是以符合標準決定而非以復健時間決定。但這部分的資料真的印不太清楚所以沒辦法讓大家清楚看到最原版的資料,不過我就用文字盡可能地描述。



高度控制(High control)

這個階段的目標主要是在不變向的前提下恢復到比賽跑步的負荷量(速度、距離),同時透過一些原地運球或是投籃(在罰球線以內)維持基本對籃球的手感,當然,在這個階段也還不會加入接觸性的訓練,不過教練可以透過一些方式製造出與比賽類似的狀況挑戰視覺認知功能(有些會透過VR進行訓練)。

中度控制 (Moderate control)

接著進入到中度控制的階段會加入變換方向的內容(從45°~180°),繼續提升跑步量及搭配移動下的運球或是投籃訓練,開始能夠透過軟墊給予輕微的接觸。不過這時還是需要注意訓練時間已面再度發生受傷。

轉換期 (Control to Chaos)

轉換期的特色就是開始會將訓練分為「集中訓練」(Intensive)以及廣泛訓練(Extensive),訓練的範圍可以由下面這張圖來解釋:在集中訓練日時強調在較小的範圍做出頻繁的加速減速

、變換方向、跳躍落地的動作。而在廣泛訓練日則是在較大的範圍內接受較小強度的訓練,去達到與比賽類似的訓練刺激(對於能量系統的負荷)。


中度混亂 (Moderate Chaos)

這個階段會開始增加訓練中的不確定性及變化,也會加入快攻或是壓迫防守的元素,在這個階段一樣也有集中與廣泛訓練日,集中訓練日可以在規定範圍內參與對抗,但該球員必須在較有優勢的那方(例如快攻3打2,球員應該在3的那隊),在廣泛訓練日則是在碰撞能夠被限制的狀況下全場做出全速快攻或是防守轉換快攻,速度與速耐力的訓練在這個階段也顯得重要。

高度混亂 (High Chaos)

最後一個階段則是為比賽的狀況做準備,在訓練當中增加更多的不確定因子以達到符合比賽的情況,同時配合前面所述的肌力與爆發力診斷當作回場比賽的參考依據。


至於後續關於Return to Performance的進步方法,我認為與戰術技巧(Tactical and Technical skill)的訓練有較大的關聯性,通常會由專項教練來指導。

以上是這次對於菁英等級籃球員受傷後的場上回場指引,希望大家對於回場以及負荷管理這方便有進一步的了解,杯尼讀完這篇之後覺得收穫最大的是對於負荷監控的認識,之後應該也會分享關於GPS或是其他監控身體負荷的儀器及原理~我們下次見!



參考文獻及資料

  1. Taberner, M., Spencer, N., Murphy, B., Antflick, J., & Cohen, D. D. (2023). Progressing on-court rehabilitation after injury: the control-chaos continuum adapted to basketball.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53(9), 498-509.


”以上純屬個人經驗分享,非醫療或訓練相關建議“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歡迎追蹤我的粉專:

65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